根據姚雪垠長篇小說《李自成》片斷改編。明崇禎十一年。堅持了10年之久的明末農民革命陷入低潮,面臨失敗的危險。由于官軍的瘋狂鎮壓和各家義軍相互不和,一同起義的十三家義軍相繼瓦解,有的潰敗了,有的投降了。僅剩下李自成率領的一支孤軍,也在潼關的南原陷入官軍重圍、全軍覆沒。在亂軍中,李自成妻女俱失,僅率13騎突出重圍,逃往山中。途中,夜宿林中,又險為當地鄉勇所殺,喜遇李自成手下大將郝搖旗殺散鄉勇,才得僥幸逃生。李自成逃往商洛山中,偃旗息鼓,準備東山再起。山中人煙稀少,糧草缺乏,嚴冬已至,又無棉衣,軍心浮動。朝廷又派賀人龍進山搜捕,將士聞訊,竟有臨陣脫逃者。李自成心情沉重,忍痛在陣前斬了逃兵,以定軍心。面對嚴峻的現實,李自成認識到要重振大業,只有\"一馬破門而出\",去說服已經投降了明朝的另一個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,重舉義旗。原來,十三家義軍中張李兩家實力最強,互相不服。張獻忠在谷城投降了朝廷,在義軍中引起連鎖反應,招致起義的失敗局面。李自成部下將領對他多有怨恨。張獻忠為人狡詐多變,又與李自成有仇在先,因此以劉宗敏為首的眾將堅決反對李自成貿然前往,認為此行兇多吉少。李自成力排眾議,決心鋌而走險。張獻忠雖然降了朝廷,但并不受信任。朝廷不發糧餉,又不封給官職,各級官吏還要敲詐勒索。張獻忠的有心率兵重新造反,無奈外有左良玉20萬大軍包圍,內有巡按御使林銘球坐地監視,難以動手。李自成來到谷城,希望張獻忠與他相互呼應,重新起義。張獻忠雖有此心,但又不愿將來推翻了明朝,李自成與自己爭奪天下。軍師徐以顯也力勸張獻忠除掉李自成,以絕后患。可張獻忠自己也看出,沒有李闖王,自己一支孤軍也難成功。兩人談判再三,張獻忠猶豫不定,終不能決。李自成于危機四伏中沉著鎮定,與張獻忠坦誠相見,張獻忠顧及綠林義氣,否定了殺害李闖王之主張,兩人雖各抱目的,但終于結成同盟。一年后,兩支義軍果然共同推翻了明王朝。